|
![]() |
|
22-2-2025
小額創業副業炒豆 炒出54億Blue Bottle咖啡王國被譽為「咖啡界的 Apple」,Blue Bottle Coffee 以極簡主義風格和優質的單一產區滴濾式咖啡贏得全球不少文青喜愛。創始人 James Freeman 曾是單簧樂手,憑藉對咖啡的熱情與專注白手起家,於是從1萬5千美元 (約11.6萬港幣) 信用卡債開始了創業之旅,如今建立了市值7億美元 (約 54.4億港元) 的品牌。 James 是如何成功把自己的喜好轉化成營運流程和品牌特色?在創立Blue Bottle Coffee之前,James Freeman是個單簧管樂手,在美國加州一個樂團擔任兼職單簧樂手,收入勉強夠糊口。由於他癡迷現磨現沖的咖啡,並認為多數連鎖商店的咖啡豆都烘焙過度,因此在沒有演出的時候,開始在自己的公寓裡烘焙生豆。 不久後,James開始思考,或許可以把豆子賣給像他一樣、渴望在日常生活中買到一杯好咖啡的人。雖然身邊的友人紛紛警告:咖啡市場早已過度競爭。但James完全不受影響,他回憶,沒有幾間咖啡店誠實揭露他們的咖啡是否新鮮,當時舊金山甚至沒有一間咖啡店會在咖啡豆外包裝印上烘豆日期。這或許是他的商機。 他在受訪時曾提到,擔任單簧管樂手雖然會覺得滿足,但那樣的滿足愈來愈稀薄,相較之下,副業咖啡反而能給他喘息的空間。於是,他開始在舊金山和奧克蘭的農夫市場擺攤,賣以自己的豆子沖出的咖啡。 接下來幾年,James 採用簡單的設備和業務模式經營 Blue Bottle,但創業成本依然不低。從買生豆、繳房租到咖啡車的攤位都需要錢,他還特意找人設計藍瓶的logo,幾乎投入了所有的積蓄,花了近2萬美元 (約15.5萬港幣),其中的1萬5千美元 (約11.6萬港幣)還是靠2張信用卡「預支」來的。 步入軌道:從小有名氣到開遍全球2004 年一月某日,James 迎來了難忘的瞬間:「有三四十人在排隊,簡直應接不暇。」他意識到,擴大業務的商機是存在的。一年後,Blue Bottle 在舊金山市中心開辦了首間實體店,這間店至今仍在營業。 James 指出,Blue Bottle 從開業起就在賺錢,主要因為出於必要。由於缺乏商業經驗,James 在擴大業務時十分謹慎,而且每個月都保證銀行裏有剩餘資金。「我那時根本不知道原來可以超支。所以不太懂得做生意其實也不錯,你會覺得賺的錢一定多過開支才行。」 James 創辦 Blue Bottle 的初衷,恰恰是提供與大品牌不一樣的選項。「我想做不一樣的東西。很多人奉勸我說,這些不同之處會讓我失敗。然而,消費者正是被這些差異所吸引:一次只做一杯咖啡、咖啡豆不烘焙得太深、每份牛奶分別加熱,這樣做更費工夫、更困難、更昂貴,但這正是 Blue Bottle 贏得顧客喜愛的訣竅。」 於是,Blue Bottle 從首間店舖開始慢慢成長,先在舊金山灣區拓點,然後在 2010 年落腳紐約,2014 年入駐洛杉磯,2015 年登陸日本。2017 獲得雀巢 (Nestlé) 青睞並注資逾 7 億美元 (約 54.4億港元) 購入多數股權。之後品牌繼續進軍南韓、香港、新加坡等地區,目前全球共有超過 99間分店。 |
|
Copyright © Build-U-Biz Limited 專業買賣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
Copyright © Build-U-Biz Limited 專業買賣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